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校学子在“中国梦•我的梦”征文比赛中获佳绩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3-09-01 [来源]:学生工作处  [浏览次数]:

我校学子在“中国梦·我的梦”征文比赛中获佳绩

由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湖北省教育厅举办的“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征文大赛日前结束。在全省100多所高校中,我校设计系2011级学生曾学菲的作品《蜕变——从“自愿者”到“志愿者”》荣获二等奖、美术学系2010级学生辛宇的作品《美·梦——我的中国我的艺术梦》荣获优秀奖。

大赛启动后,全校上下及时动员,各系部积极推荐优秀作品。按照大赛组委会要求,经学工处组织校内评审,我校共推荐散文类、小说类、诗歌类作品共5件。经网络投票和专家严格评审,我校设计系2011级学生曾学菲的作品《蜕变——从“自愿者”到“志愿者”》荣获二等奖、美术学系2010级学生辛宇的作品《美·梦——我的中国我的艺术梦》荣获优秀奖,充分显示了我校学子良好的思想素养和文学创作才能。

据悉,上半年六月初,在我校学工处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按照主管领导的指示,根据赛程安排认真组织各系学生积极参赛,鼓励广大学子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结合自己成长经历,用文字记录和讲述亲历亲见的“中国梦”,抒发自己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引导和教育全体学生更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附:参赛获奖文章

蜕变

从“自愿者”到“志愿者”

(曾学菲)

2013年3月17日,“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习主席洪亮而坚定的声音响彻整个人民大会堂时,亿万华夏儿女为之澎湃,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构想和实现着宏伟的“中国梦”,而我的“梦”则是和中国千千万万个“小红帽”一样,就是将炽热的“中国红”遍布在神州的大地上,我们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志愿者”。

“我的眼为何饱含泪水/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流着相同的血/当同胞遇到灾难时/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当志愿者。”“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这首志愿者之歌在地震灾区流传。还是高中生的我却被这首歌深深感动,我深刻的记得有一位叫“古米蓝”的志愿者。

5月13号,地震后的第一个夜晚,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内有一名叫古米蓝的志愿者正在通过广播为广大受灾的女性同胞寻找个人用品,第二天她关掉茶楼,成立“完美春天”服务团队,带着几个热心青年来到灾区至今还扎根在北川。“如果在这里有人因为没人照料而死去,那将是我们所有人的耻辱”为了救灾古米蓝已经把生意赚来的100多万元全部投了进去。很多时候,为了节省车费,古米蓝和伙伴们需要背负十几斤重的物资,徒步走上一天,为偏远灾区的民众送去爱心。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她?是大爱!是挚情!“当初根本没想到会做这么久,现在很多人都把我们当成亲人,只有在我们面前,他们才会倾诉自己的痛苦。”这是多么真挚而质朴的感情。

“不管怎么样,我都会坚持下去,至于哪一天,我也不清楚”别人只是因为“爱”而来,她是却因为“情”而留下,即使她因为公益失去了原本幸福的家庭,即使她失去了百万的财产,但他丝毫没有后悔;即使只有二十平米是卧室既冲淡办公室又充当卧室的活动板房,也能让她甘之如饴。因为她是“志愿者”,不求名利。请向她致敬,感谢她将青春和热血洒在了川蜀大地的明珠上,感谢她用厚实的双手撑起了多少家庭的幸福。

现在的我没有她那么伟大,但我也同样愿用我的青春和热血为荆楚大地点亮属于我自己的那一抹鲜艳的“中国红”。

我时常会想起那些受过我的帮助的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欣慰的扬起微笑;我时常会想起凤凰中学破旧的课桌,郁闷的埋头思索;我时常会想起未成年救济保护中心流浪孩子们为感谢帮助而深深的鞠躬,总被感动的泪眼婆娑;我也会想起安康老年公寓的老人们双鬓斑白……我更感谢我自己是一位光荣的“志愿者”。

2011年秋,在这个秋风送爽的季节,我踏入了我的大学。年少的我想要加入校学生会,却阴差阳错来到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当时的我很难过和茫然,以前从来没有想过做志愿者。工作该如何开展?自己能否适应?一个个位置让我局促不安。“既然选择就别放弃,试试看,你可能更适合这里”,我思索了好久,最后决定坚持下去,从头学起。我“自愿”参与的第一个活动就是带农民工子女畅游博物馆,一群来自凤凰中学的农民工之女。第一次来到凤凰中学的经历分外让我难忘。这个离我们新校区步行仅仅十分钟的中学,我们走的却异常艰难。蜿蜒崎岖的乡间小路,覆盖着刚下过雨后湿润的黄泥,转过一片垃圾场。“江夏区凤凰中学”这块斑驳着铁锈的校牌映入我的眼帘,学校正中心的一栋爬满青苔的教学楼仿佛在向我们诉说它的历史。正对教学楼的是一片荒地长满杂草,没有被修理过,而这就是学校唯一的“操场”,转过眼来一片低矮的小平房正中还依稀能看见红油漆刷上的“学生宿舍”的字样,学生告诉我这已经废弃很久了,因为不能住人了。

我住在市区,我不能想象没有塑胶跑道的操场能被称为“操场”;我生活在城市,我不能难想象原来这么多还这么小的孩子怎么挤在一间间称为“危房”的宿舍;我的学校在城区,我不敢想象从这种泥泞小路到学校来是多么的艰辛!我从来不敢想象一个只有语文、数学、外语老师的学校该怎么运作,一群没有副课的学生要怎么学习。那天的经历深深震撼了我的内心。

第一节课我用我们带来的绘画工具给他们示范素描几何体的画法,不大的教室里挤满了孩子。课上,他们目不转睛的盯着我的手。“老师你画的真好”“老师我也想学”“老师教一下我”在摇摇晃晃的板凳声,叽叽咋咋的议论声中,我静静的画着我的画,从始至终我没说一句话,安静的等待下课,然后静静的走在泥泞的小路走回宿舍,洗过澡换过衣服躺在床上。那里条件的艰苦出乎了我的意料,面对天花板我告诉自己“我不会再去第二次……”。可是翻过身回想起这些孩子充满了对新知识渴望的眼神,我又舍不得了,翻来覆去,我终于还是参加了第二次支教。之后,顺理成章的,有了第三次,第四次……每次上课后,看到孩子们拿着画笔描绘自己心中的一个个梦想,脸上洋溢着法子内心的笑容时,我终于确信,我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

“有些事情并不是看到希望而坚持,而是坚持了才看到希望”之后的我结过了支教的担子,每周都去支教。在这里我遇到了学习成绩很好的优秀学生,也看到了成绩倒数还让老师头疼的“后进生”。但是不管如何,他们都是我心爱的“学生”。因为他们在我的课堂都是认真画画的“好学生”。安静的女生会自己在角落悄悄的画画、调皮的男生在互相比对,“嘲笑”中学习知识。在他们拿到艺术小人才比赛的证书时,我很激动,那种因为发自内心的开心而到喜极而泣的感觉是我从未体验到的!那一刻,孩子们的笑脸青春灿烂,正如早晨的骄阳深深印在我的心中。而正是这些灿烂的笑脸支持着我的支教之路。或许这才是“志愿”的真正意义。那些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是我支教中最大的收获。

“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年华逝去,明白了时间”。虽然现在的凤凰中学已经换了校舍,虽然曾经的那一批学生已经褪去了稚气,但是我依然坚守在这里,坚守着当初的“爱心”,带领新一批的孩子描绘他们心中的梦。

历经几小时前往未成年保护中心看望流浪儿童、顶着艳阳、大雨骑行半小时到龙泉中学支教、转三趟公车只为赴安康老年公寓看望老人……每一次的志愿服务都是那仅仅的几十分钟,每一次都是看着志愿者早上出来晚上回来,疲倦的脸上却还有笑容。曾经我也会问: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能经常这样早出晚归却还可以笑的如此美丽?而现在的我却可以微笑着回答“我是农民工子女的好老师,流浪儿童的好兄弟,孤寡老人的好儿女。”

回首两年的志愿服务,我从“自愿”到“志愿”,教过农民工之女画画才知道“可贵”、陪过流浪儿童过生日才知道“幸福”、听孤寡老人倾诉才知道“家人”,志愿服务,让我逐渐蜕变,让我一步步成熟。

“青春似火,青春闪光,青春无悔,青春不朽,青年志愿者”。因为我们深深爱着亲爱的祖国,所以我们包含泪水;因为我们深深眷恋着哺育我们的山河,所以我们舐犊情深;因为我们深深迷恋着扬帆的红旗,所以我们青春无悔。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青春是一个太着急的梦,我有一个梦,和所有志愿者一样的梦,就是将象征着“中国红”和志愿服务的“小红帽”布满神州的每一个角落,让祖国的大地都被“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所笼罩。这是我的梦,也是“我们”的梦,一个充满青春激情的“中国梦”。

美·梦

——我的中国,我的艺术梦

(辛宇)

前些时日,我在一个画展做艺术讲解的工作。本认为自己准备得很充足,对画展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了如指掌,而在我向一个观众滔滔不绝地介绍了所有作品之后,这位观众眉头紧蹙,问了我一句——“美到底是什么?”我本可以从所学专业的角度,搬出许多理论知识为他阐释,但是我顿时语塞,无言以对,只觉之前的解说徒劳无功。观众充满疑惑地又对我说:“谢谢你的专业解说,但是我们这些普通群众还是没看懂。”我尴尬地意识到,观众所提问题的背后凸显的现象远比这个问题的本身更应引发我们的深思。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一片赤心。他将近25分钟的讲话,9次提及“中国梦”,44次提到“人民”,共获得了10余次掌声,有关“中国梦”的论述更一度被掌声打断。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是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伟大梦想。习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就像是解答我之前疑惑之锁的钥匙,咔嚓一声,令人豁然开朗——

我国第一家民营公益性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前任馆长张子康曾说过:“当代美术馆更难的是不光起到教育、推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推进人们的审美发展。”随着经济与物质的不断发展和丰厚,文化与文明的推进和繁荣也将提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重要地位。正如那位观众一样,之所以大众对艺术、对审美有着太多的疑惑和不解,存在着太多的隔膜和偏差,就是因为艺术之美还没有根植在他们的心田,审美教育还未能真正地走进人民群众中去,真正地服务大众。正如尼采所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中国梦的提出,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顺应着时代发展的潮流,告诉我们去筑梦、去追梦、去圆梦,让美的梦想看到了可能。

我有一个中国梦,我的中国梦也许是一群对艺术和美有着理想有着追求的人的梦想——那就是希望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公立美术馆。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中共中央将文化发展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对不仅仅是经济的复兴、科技的复兴、军事的复兴,也是文化的复兴。

而作为接受美院艺术熏陶的我,深知拥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华夏民族也拥有着琳琅满目的艺术瑰宝。文化是血肉,艺术便是脊梁;文化是土壤,艺术便是花朵;文化是马车,艺术便是轱辘。艺术并不应当被定义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消遣产物和富人游戏。艺术也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正如毛主席1942年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众所周知,我国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曾大刀阔斧地提出:“美育代宗教。” 他提出了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将美感教育与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并驾齐驱。早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世界观教育。而另外一位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鲁迅,除了大家所了解的用文字来痛斥这个吃人的社会,他更是一位积极投入新艺术运动的倡导者,在书籍装帧设计和新兴木刻版画上有很深的造诣。著名的北京大学的校徽就由他亲自设计。无数的先辈们用他们的满腔热血去倡导艺术教育。可见,艺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填饱肚囊而没有精神生活的人将与行尸走肉无异。

当下,全国美术馆的建设是良莠不齐的,公立美术馆更是屈指可数,还只是在部分城市发挥着微薄之力。美术馆其本身最基本的功能——推动大众审美,加强艺术教育,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等等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倘若,每一座城市,甚至是每一个城镇都有一个公立美术馆,那么,我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人民群众走进美术馆,走进艺术的世界,走进文化的花园。美术馆作为一个专业性和公开性的公共场所,架起了大众与艺术交流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艺术欣赏和美感教育将自然而然的走进人们的生活中。艺术将和人们睡觉,吃饭,工作一样同等重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走在这座城市里,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和你聊一聊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竹,齐白石气韵生动的虾,徐悲鸿潇洒恣肆的马,张大千婀娜多姿的敦煌裸女;说一说达芬奇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梵·高生机盎然的向日葵,毕加索悲天悯人的格尔利卡,波洛克抽象繁杂的表现艺术。这里有小朋友在烂漫涂鸦,有青年人在设计创作,有老年人在挥洒墨汁。整座城市都处在一种和谐的艺术氛围中。这该是多么的惬意啊。正如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渭诗云:“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那么,我想一个拥有高度艺术素质的民族,一个将艺术当做一种力量和信仰的民族,必定会是一个高度文明和发达的国家。

作为一名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作为一名即将投入社会洪流的青年人,中国梦告诉我们,必须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而贡献一己之力。而作为一名载着艺术理想的学子,我时刻铭记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激扬人生的理想,在加强专业知识积累和学习的同时,积极走入群众中,志愿服务群众,锤炼品格,砥砺青春,不做象牙塔的书生,更不荒废大好韶光,将艺术带进大众,让美来丰富大众的生活,提高大众的审美情怀。

回到文章的开始,虽然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虽然我面对了疑惑的观众,但是也正是因为我去做了这样一份艺术的志愿讲解工作,我才能够很好的与大众去交流。因此,我也才能够了解到大众们的真实想法,没有将自己的知识束之高阁,纸上谈兵。我知道,推动大众审美的工作是长远的,这个过程也必定是艰苦,而这个过程中作为中国梦的整体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正如毛主席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怀揣着中国梦,每个人都可以呵护自己的中国梦,不仅仅是艺术、不仅仅是审美,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方向、自己的志向去给予美好的中国梦。那么我坚信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将不再是梦想,而是必将实现的理想。

我想说,因为有梦,我们才去追;因为有梦,我们才去飞。中国梦不是目标的终点,而是希望的起点,请让我们乘着青春的翅膀,载着崇高的使命,让中国因为有了我们而充满梦想的力量!

最后,如果我再次遇到这样的观众,我一定不会再顿感语塞,慌张失措。我会微笑并耐心地为他解答。因为我的心中埋下了一个“美梦”——一个追求美育人民的中国梦。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